★中国电影 • 你的样子:导演王晶的电影人生(中国 • 武汉)
●王晶自1976年至2025年累计参与创作和导演的电影、电视剧作品高达452部
●王晶执导的电影中,票房最高的是《澳门风云》系列,该片票房超过26亿人民币
●王晶今年已经70岁了,他仍在电影江湖中“刀光剑影”、“砥砺前行”
电影江湖,江湖电影——
《导演王晶的电影人生》
文 / 吴德君(中国 • 武汉)
中国香港著名电影导演:王晶
在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霓虹光影里,有这样一位导演,他左手炮制票房神话,右手书写江湖传奇,用嬉笑怒骂的镜头语言在影史刻下独特印记。
有人骂他商业至上,有人赞他深谙人性,他就是中国著名电影导演王晶——那个永远把“票房数字”和“观众笑声”写在电影海报上的鬼才导演。当我们把镜头对准他的电影人生,才发现这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港片。
王晶(Jing Wong),1955年5月3日出生于中国香港,祖籍中国浙江省绍兴市,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,中国香港男导演、编剧、监制、制片人、演员。
1976年,担任爱情剧《心有千千结》的编剧,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。1987年,参演的电影《倩女幽魂》上映。1991年,自编自导的喜剧电影《整蛊专家》上映。2010年,自编自导的科幻电影《未来警察》上映。2014年,由其执导的喜剧电影《澳门风云》上映。2024年8月,监制的《怒火12小时》播出。
1.王晶有何出生背景?
“我是在片场长大的野孩子。”王晶总爱用这句话调侃自己的童年。1955年出生于电影世家的他,父亲王天林是邵氏兄弟的台柱导演,片场就是他的幼儿园。五岁时他就能蹲在机器后面,看着父亲指挥周润发、狄龙演戏,耳濡目染间记住了片场的每个环节。
“那时候片场就是江湖,打光师傅和场务都有自己的规矩。”王晶回忆,父亲王天林拍《家有喜事》时,全剧组几百号人都听他一人调度,这种“片场帝王”的风范深深烙印在他心中。
从小他就知道,电影不只是艺术,更是精密运转的工业机器。在父亲严苛的教育下,王晶12岁就开始写剧本,18岁时写出的《鬼马狂潮》被邵氏看中,就此踏上影坛。
2.王晶为什么要从影?
“我拍电影就是为了赚钱,也是为了让观众笑。”这句直白到近乎“嚣张”的宣言,道出王晶从影的初心。在他看来,电影和街边大排档没什么区别,重要的是让食客吃得开心。“观众花钱买票不是来上哲学课的,他们要的是两个小时的爽。”
上世纪80年代,香港电影市场竞争惨烈,邵氏与嘉禾打得火热。王晶嗅到了观众对无厘头喜剧的渴望,毅然投身商业片战场。
“有人说我媚俗,但如果观众都不买票,艺术片给谁看?”他用《精装追女仔》系列打响名号,把街头巷尾的恋爱故事搬上银幕,票房一路狂飙。这种“观众至上”的理念,让他在商业浪潮中站稳脚跟。
3.王晶造就了哪些巅峰之作?
翻开王晶的导演履历,就像打开一本香港电影的商业宝典。《赌神》系列让周润发的赌神形象深入人心,那句“今晚打老虎”成了全民口头禅。“拍《赌神》时,我就是要把赌博拍出武侠片的气势。”王晶将江湖道义、兄弟情仇融入赌局,让筹码飞舞间充满刀光剑影。
与周星驰合作的《九品芝麻官》《整蛊专家》更是无厘头喜剧的巅峰。“星仔(周星驰)是个天才,我们就像两个臭皮匠,总能想出最荒诞的点子。”两人合作时经常即兴改戏,把剧本撕得粉碎,却成就了无数经典桥段。
《天下第一》《纵横四海》等剧集则展现了王晶驾驭不同类型的能力。“我不喜欢被标签化,只要观众想看,我什么都能拍。”从古装武侠到现代商战,他的作品永远紧跟市场脉搏,也因此收获了“票房毒药”与“票房灵药”的双重评价。
4.王晶的电影态度是什么?
面对外界“只重商业不重艺术”的质疑,王晶甩出一句:“电影是商品,不是艺术品。梵高的画值钱是因为他死了,活着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。”这种务实到近乎冷酷的态度,贯穿他的职业生涯。
但他并非不懂艺术,只是选择了另一条路。“我也想拍《教父》那样的神作,但香港观众等不及。”在他看来,商业与艺术并非水火不容,《赌神2》中对民族大义的刻画,《追龙》里对香港黑帮的深度还原,都证明他在商业外壳下藏着表达的野心。“我是个商人导演,但商人也有自己的坚持。”
刘德华说:“王晶是最懂演员的导演,总能挖掘出你自己都不知道的潜力。”而周星驰则说:“和王晶合作的日子,就像在游乐场拍戏,每天都充满惊喜。”
这两位中国著名影视演员的评价,或许正是对王晶电影人生最好的注脚——他用商业的外衣包裹住对电影的热爱,在光影江湖里,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。
从片场的孩童到影坛的大佬,王晶的故事还在继续,就像他电影里永远不会落幕的江湖。(全文共1800字)
名鼎配资-江西股票配资-配资咨询平台-国内知名股票配资公司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